一、研讨目的
-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 聚焦数字素养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数字素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
二、研讨主题
- 数字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方法创新。
- 学生数字能力评估工具与指标的研究。
- 数字技术在学科融合中的应用策略。
- 培养学生数字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的方法。
三、研讨形式
- 定期主题研讨
每月确定一个重点研讨主题,提前通知参与教师进行准备。
- 案例分析研讨
分享数字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共同分析和总结经验。
- 问题导向研讨
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 专家指导研讨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研讨,给予专业指导和建议。
四、研讨流程
- 主题确定
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研讨主题。
- 资料收集
参与教师围绕主题收集相关资料、案例和研究成果。
- 研讨发言
每位教师就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时间控制在5分钟。
- 互动交流
教师之间进行互动讨论,提出问题、交流想法,时间为3分钟。
- 总结归纳
由主持人对研讨内容进行总结,形成共识和初步的解决方案。
- 实践应用
教师将研讨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及时反馈效果。
五、研讨时间与地点
- 研讨时间:每月举行一次,具体时间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下午1小时。
- 研讨地点:工作室会议室或线上会议平台。
六、参与人员要求
- 提前熟悉研讨主题,做好充分准备。
- 积极参与研讨,发表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 遵守研讨纪律,尊重他人发言,不随意打断。
- 认真记录研讨内容,及时整理和总结。
七、成果应用与推广
- 将研讨形成的优秀教学方案、案例等整理成册,在工作室内部共享。
- 向学校其他教师推广研讨成果,促进全校数字素养教育水平的提升。
- 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八、档案管理
- 对每次研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资料。
- 建立研讨成果档案库,方便查询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