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工作室的高效运行和发展,根据合肥市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辅导员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特制定本工作室制度建设细则。本细则涵盖了运作制度、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旨在规范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一、运作制度
1. 工作室采用双领衔主持人方式,由宋蓓蓓老师和王菁老师共同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作和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力。
2. 制定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包括活动组织、课程研发、成果推广等方面,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 例会采取线上或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成员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例会,固定时间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五下午,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通知调整。
4. 加强与其他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二、考核制度
1. 考核指标
参与活动情况(30分):包括参加工作室组织的研修活动、志愿服务、科普教育活动等的次数和表现。
工作成果(40分):如开发的课程、撰写的论文、指导学生获得的奖项等。
专业发展(20分):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等。
团队合作(10分):在工作室中的协作精神、对团队的贡献等。
2. 考核方式
领衔人评价(100%):领衔人对成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3. 考核周期
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对成员的年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4. 考核结果运用
优秀(90分及以上):给予表扬,优先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和项目。
合格(60 - 90分):鼓励继续努力,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不合格(60分以下):将给予帮助,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可能被调整出工作室。
以下是考核量化的表格形式:
考核 指标 |
具体 内容 |
分值 |
领衔人评分 |
总得分 |
工作参与度 |
参加工作室培训、研讨、科普教育等活动的次数 |
15 |
||
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 |
15 |
|||
工作 成果 |
开发的课程、撰写的论文、指导学生获得的奖项等 |
20 |
||
指导学生在数字素养相关比赛中获奖情况 |
10 |
|||
发表与数字素养相关的论文或案例 |
10 |
|||
专业 发展 |
参加数字素养相关培训的情况 |
10 |
||
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
10 |
|||
团队 合作 |
与团队成员的协作情况 |
5 |
||
对团队发展的贡献 |
5 |
三、管理制度
1. 学习制度
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包括邀请专家讲座、线上学习、实地考察等形式,提升成员的专业素养。
建立学习资源库,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供成员学习和参考。
要求成员定期撰写学习心得和总结,分享学习成果。
2. 研讨制度
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针对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热点问题、教学方法、课程开发等进行深入探讨。
每次研讨活动确定主题和主持人,成员提前准备,积极参与讨论。
对研讨活动进行记录和总结,形成研讨成果,指导实际工作。
3. 请假制度
成员请假需提前向领衔人申请,并说明原因。
严格控制请假次数,确保成员能够按时参加工作室的各项活动。
4. 奖惩制度
对表现优秀的成员进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等。
对违反规定的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扣减考核分数、取消成员资格等。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成员积极创新、勇于实践,为工作室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施与监督
制度宣传与培训:新成员加入时进行制度培训,确保每位成员都了解并遵守规章制度。
定期检查与评估:领衔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制度执行情况的自查和互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年度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估和指导。
反馈与改进:建立意见反馈机制,鼓励成员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召开制度修订会议,根据反馈情况对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通过上述制度建设方案,合肥市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辅导员工作室将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为工作室的顺利运行和成员的个人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