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资讯 > 学校新闻

新教材微研究·微措施新课堂——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橡树湾校区暑期校本培训无生上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0 22:13信息来源:四十五中橡树湾校区 作者:汪晓君 阅读次数: 字体:【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精准把握新教材教学方向,打造高效优质课堂,202576日上午,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橡树湾校区开展了以“新教材微研究·微措施新课堂”为主题的大组教研活动。教师们立足教学实践,以“微研究”破题,于细节处探新路,恰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切磋琢磨中开启了一场深耕教材的教研之旅。


语文组“墨香润心研文本 深耕细作筑课堂”

七年级语文组袁明媚老师带来了以“研学黄州读苏轼,笑看风雨砺品格”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说课,她围绕苏轼经典作品展开任务群说课设计,说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组汪晓君老师进行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说课,主题为“游历山川胜景阅尽人文情思”。汪老师紧扣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内的四篇课文,借多元活动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情思。

九年级语文组马晓晓老师则以李森祥的《台阶》为例,带来了主题为“台阶之下是父亲被困住的灵魂”的说课。马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独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此次语文组暑期校本培训无生上课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也为教师们搭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相信在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中,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橡树湾校区的语文教师们将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打造出更具活力和魅力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数学组“创新说课探新路,数学教研启新程”

在校本培训的热烈氛围中,我校数学组积极践行新教材研读、新课堂研究理论。童昕、潘冰、宋文娟三位老师带来的精彩说课,为数学教学创新发展点亮明灯。​

童昕老师以“探究保温瓶水量和保温效果的关系”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说课。她巧妙地将生活中的保温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操作等环节,探究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内在联系,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潘冰老师的“AI赋能智解食堂就餐拥挤问题”项目式说课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从实验基本信息出发,围绕食堂就餐拥挤的实际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优化测量工具,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思路。

宋文娟老师则围绕勾股定理进行大单元说课,以知识体系为脉络,精准把握学情,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通过趣味导入、自主探究等环节,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组其他老师们从多个角度,对三位老师的说课进行了细致点评,既肯定了亮点,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现场研讨氛围浓厚。​

最后,曹正国组长和高中主任分别进行总结评价。曹正国组长强调了此次说课活动对推动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鼓励老师们继续深耕教学研究。高中主任则从学校教学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希望数学组老师们以此次校本培训为契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此次校本培训说课活动,充分彰显了数学组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热情与智慧,以及集体教研的强大力量,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推动新课堂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英语组“语通世界研教法  智汇课堂焕活力”

英语组由吴捷主任担任主讲人,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高效课堂路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活动当天,本校三个年级英语组的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同台竞技,展示风采。参赛教师围绕同一个学科课题,依据新课程标准,从教材分析、学情研判、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突破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创新及板书设计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说课过程精彩纷呈,教师们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更体现了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各位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与情感熏陶,对逻辑思维的严谨训练与生活应用,以及对语言能力的巧妙培养与文化浸润,都充分展现了教师们精心的教学构思和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

说课是教师钻研新教材、探讨教法、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次英语组说课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和教学智慧的升华。通过这次教研,全体教师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研读新课标,深耕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精进教学艺术,将说课中的先进理念和创新设计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最后。吴捷主任针对英语新教材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和分享,对全组教师的英语教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且鼓励大家今后积极参加英语学科活动。

本次说课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它不仅为参与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锻炼自我的舞台,也为全组教师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英语组的全体教师也将携手并进,在追求卓越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共同书写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道法组“ 聚焦大单元教学设计,共探教学新路径”

道法组教研组长苏黄修主任阐述了大单元教学设计对于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明确本次教研将聚焦于某一单元,从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等多方面出发,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的探讨。

在说课环节,梅茹老师、刘巧老师、蔡慧慧老师三位老师依次上台,分享自己对指定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有的老师从单元主题入手,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构建了以主题探究为线索的教学框架;有的老师则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还有的老师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

针对每位老师的说课内容,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精准、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否合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老师们对大单元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续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次教研活动为全体道法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大家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将把本次教研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在道法学科的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历史组“溯源鉴今研史料 融古汇新促教学”

历史组活动通过说课展示、互动研讨与专家点评三大环节,为教师搭建了共研共进的交流平台。

活动伊始,陈雅璐、余霞两位教师围绕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进行说课展示。陈雅璐老师以“时空坐标下的国共关系演变”为主线,通过创设“历史侦探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与成果。

余霞老师则以“分裂与抗争中的民族觉醒”为切入点,结合地图动态演示、红色家书诵读等多元形式,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串联成线,突出“中国共产党从合作到独立领导革命”的转折意义。

在说课后的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如何突破新教材重难点”“如何设计分层任务”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杨晶晶提出:“可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如合肥延乔路纪念馆的史料,增强学生情感共鸣。”青年教师高岚则建议:“利用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通过VR技术‘走进’南昌起义指挥部,提升课堂沉浸感。”现场金句频出,思维火花不断迸发。

活动尾声,刘中兰老师作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两位说课教师的创新设计,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历史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她鼓励全体教师“做教材的研读者、课堂的创造者、学生的引路人”。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现了橡树湾校区历史组对新教材的深度思考,更为后续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教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持续探索“双新”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新样态。

地理组“新教材视角下初中地理土地复垦实验的革新之路”

初中地理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任雅茹和杜安娜两位老师通过开展微研究,实施微措施,有效激活土地复垦实验教学,构建充满活力的地理新课堂,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立足新教材,开展土地复垦实验微研究

两位老师对新教材中土地复垦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教学目标。通过梳理教材,挖掘土地复垦实验与其他地理知识,同时,研究不同版本新教材在土地复垦实验内容设置上的差异,借鉴优秀案例,丰富本校实验教学内容。

二、实施微措施,优化土地复垦实验教学

基于微研究的成果,任雅茹和杜安娜两位老师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微措施,优化土地复垦实验教学过程。在实验设计方面,两位老师将土地复垦实验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以本地常见的土地退化现象为背景,设计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三、构建新课堂,彰显土地复垦实验教学价值

通过实施上述微措施,初中地理土地复垦实验课堂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任雅茹和杜安娜两位老师的努力下,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与探究的新课堂。


任雅茹和杜安娜两位老师以微研究为起点,以微措施为抓手,推动初中地理土地复垦实验教学在新教材的指引下,朝着构建新课堂的目标不断迈进。

物理组“格物穷理探真知实验创新启思维”

我校物理教研组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通过跨学科实践和真实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培养核心素养。

以项目为驱动,让物理学习“活”起来。刘天方老师分享了在四十六中和三十六中的听课经历与感悟,并就项目化学习提出了个人见解。随后,他对比了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的中考物理试题,详细分析了压轴题的命题倾向与考察重点。组内其他成员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精彩见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做实跨学科融合,“五新”教学落地有声。杨鹏老师进行了《升华和凝华》一节的说课。他紧扣新课标要求,深入分析了本节教材内容,重点探讨了教学方法和课程导入的不同方式。杨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他合理运用实验手段,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两位教师分享后,组内教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纷纷表示,要紧抓机遇,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刘建新组长对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呈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教学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勉励教师在做好教学研的同时,要强化常规教学管理。

化学组“奇妙中和探秘,化学课堂变身‘普罗米修斯号中和行动’”

当烧杯中的酸与碱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这不仅是一个抽象的化学方程式,更成为连接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九年级化学组创新教学方式,围绕“中和反应”这一核心知识点,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本次项目化学习以“生活中的中和反应”为核心驱动问题。李媛媛老师精心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模块,引导学生们通过资料搜集、方案设计、小组辩论等形式,将抽象的中和反应原理与解决真实生活、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化学组老师们即使点评与总结,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问题解决,对中和反应的理解从公式层面深入到原理和应用层面,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长周丹老师表示:“本次‘中和反应’项目化学习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它证明了将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实际问题相结合,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综合素养。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路径,让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

生物组“生命探秘研新知实践赋能育课堂”

本次活动生物组聚焦新课标中“探究实践”理念,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落地,助力生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活动现场,生物组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探究式教学展开精彩说课展示。

党东亚老师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下对不同原料乳制作酸奶的探究”为课题,将生物实验探究与生活场景深度绑定,以跨学科教学创新思路,生动诠释“做中学、学中思”理念,为生物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融合搭建起清晰路径。

严芳老师则聚焦“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课题,紧扣新课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求,从学情精准研判、教学重难点破壁策略、实验装置优化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架构,到数字化实验技术融入,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分享。

两位老师说课过程亮点频现,既呈现出精心雕琢的教学环节,更将“以探究为核心”教学理念融入细节,充分展现生物组教师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与严谨教学作风。


说课作为生物学科探索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次活动不仅是教学技能的展示场,更是教育理念碰撞、教学智慧交融的平台。经研讨交流,生物组教师进一步明晰探究式教学实施路径,深化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认知。

活动在热烈讨论与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说课活动为生物组教师打造了展示才华、互学互鉴的平台,营造出浓厚教研氛围。相信以此为新起点,四十五中橡树湾校区初中生物组全体教师将持续深耕新课标,携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音乐组“律韵悠扬研教法以美育人绽芳华”

音乐备课组成功举办大单元教学说课展示与深度研讨活动,活动聚焦七年级《序曲赏听》与八年级《雪域天音》两大单元,音乐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教学创新实践。

七年级《序曲赏听》:仇致远老师以经典序曲作品为载体,构建了“感知结构—探究手法—理解功能”的清晰学习路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微措施”理念,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领略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八年级《雪域天音》:朱美棋老师立足文化理解,将藏族音乐置于其地理、信仰与生活背景中解读。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雪域音乐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


两位说课教师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与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备课深入、教材解读透彻,学情分析精准。课件精良、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有效支撑教学目标。表达流畅、语言精准,逻辑清晰,富有感染力。教态自然、仪态大方,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说课展示后,全体音乐教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组长郑丽娟老师对两位教师的设计理念、内容整合、“微措施”运用及预期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孙青青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说课设计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可以围绕主题,将单元课时项目化。

本次大单元说课活动是音乐教研组践行新课标、探索教学创新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检验了教师对新教材的研读深度和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力,更集中体现了团队对提升课堂实效、优化“微措施”应用的深入思考。音乐教研组将持续深化此类教研,推动成果转化,助力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升。

体育组“强体研教砺技能凝心聚力展风采”

在活动现场,体育组教师们围绕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中的微研究成果和微措施应用。

王老师以《足球运球射门组合》为题,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切入,系统阐述了教学重难点。曹老师通过跨栏跑中的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衔接逐步强调起跨腿充分蹬伸与摆动腿高抬前伸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通过篮球的大单元教学从九个部分进行设计,以技术、战术、体能、实战为核心,通过运球、传球、投篮等基础技术分项教学夯实技能,融入战术配合训练提升团队协作,全面发展学生篮球素养与综合运动能力。


教学研讨环节气氛热烈,教师们各抒己见,针对新教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通过交流和分享,拓宽了教学思路,收获颇丰。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推动新课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美术组“执笔绘研新课堂  以美润心共成长”

美术组围绕七年级美术下册的课程内容,聚焦“向美而居”“山水抒情”“走进世界民间美术”三节课,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致力于打造高效有趣的美术课堂。

彭艾婧老师在“向美而居”的课堂上,通过展示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地域民居的建筑特色。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入微措施,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不同民居的结构、材料和装饰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民居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山水抒情”课程则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世界。姜嫣然老师首先展示多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山水画独特的意境和韵味。接着深入剖析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在实践环节,学生们拿起画笔,尝试描绘心中的山水,将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画作之中。

“走进世界民间美术”这节课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汝浩玉老师师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了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角度分析不同作品的特点,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此次美术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对新教材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的微措施,打造出富有活力的新课堂。不仅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为今后的美术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信息组“数智研课探新境 五新领航共致远”

近日,信息科技组聚焦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作业、新评价” 的 “五新” 教研主题,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大组教研活动。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呈现了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为组内教师带来了深刻启发。​

宋老师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开展了题为 “数字身份辨设备” 的无声上课。在无声的课堂呈现中,她巧妙设计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字身份与设备识别的关联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项目学习在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肖老师则带来了 “探寻互联网新世界” 的大单元教学说课。他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系统梳理了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构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在说课中,肖老师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互联网相关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现了对新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大单元教学的深入研究。

两种课型虽形式不同,但都紧扣 “五新” 教研核心,充分体现了信息科技组对新教材的深刻思考和对新课堂的积极探索。此次大组教研活动,不仅为组内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推动了信息科技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创新与发展。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次教研活动如明灯照亮了新教材的教学路径,教师们在思维碰撞中凝聚共识,于“微措施”中窥见课堂革新的力量,把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让新教材的“活水”滋养课堂,助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华章。

组稿:汪晓君

复审:高中

终审:何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