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家长讲堂

2023级11班:家长进课堂 感恩促成长——八(11)班方文轩学生的家长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01 08:29信息来源:班级 作者:23级11班黄婉昱 阅读次数: 字体:【    】

  家长进课堂,感恩促成长,家长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的职业、阅历、特长对学校来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2025年6月30日的上午,八(11)班方文轩学生的妈妈走进合肥市四十五中橡树湾校区。
  一、课程内容
  (一)她以“感恩是一种对他人帮助的真诚回应”为核心,带来了一堂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家长课堂。主讲人高菊华女士结合生活实例与教育经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发人深省的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理解感恩的内涵,学会珍惜与回馈。他人帮助的真诚回应”为核心向同学们阐释了感恩的三种表现:用“谢谢”传递心意,通过日常言语表达对他人付出的认可;用行动回馈善意,在他人需要时主动伸出援手;从内心感受温暖,体会父母、师长默默付出的深情。强调,感恩不仅是礼貌,更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它能增强人际关系,让人在互助中收获信任;缓解焦虑压力,让心灵从抱怨转向知足;提升幸福感,使人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同学们认真记录要点,不少人联想到自己曾因小事对父母发脾气,纷纷感慨:“原来一句‘谢谢’就能让家人开心,我以前却忽略了。”
  
  

  (二)课堂上,为让同学们直面问题,举了青少年中常见的“感恩缺失”表现:冷漠自私,如对父母做饭、洗衣习以为常,甚至因未满足物质需求而争吵;人际疏离,因缺乏信任与朋友渐行渐远;极端案例更令人警醒——“留学生刺母案”中,儿子因学费纠纷对母亲拔刀相向;“毒杀父母骗保案”里,为金钱弑母的道德沦丧;“九旬夫妻状告儿子案”中,成年子女啃老成性,亲情沦为利益工具。同学们深感震撼,沉默反思:“如果我是当事人父母,该多心寒……”讨论环节,大家纷纷坦言:过去总把父母的付出当“理所当然”,今后要改掉“伸手要”的习惯,多关心家人的感受。
 

  (三)为帮助同学们将感恩融入生活,分享了具体方法:日常渗透,用“谢谢”“对不起”传递尊重,如接过饭碗时道声“辛苦”;书写心声,定期给父母、老师写感恩信,记录他们的付出;参与公益,通过探访老人、义务劳动等体验“给予的快乐”;家庭共读,借《夏洛的网》等书籍感悟生命与奉献。同学们现场模拟“感恩信”写作,一位男生写道:“妈妈,以前总觉得你唠叨,今天才明白那是爱的叮嘱……”简单的话语,让在场大家动容。
 

  (四)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掌握课堂内容的重点,组织互动:分享“最想感谢的人”,同学们或提到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或感谢同桌借橡皮的善意,忆起考试时对方悄悄推来的半块橡皮。日常互动中的微小善意便如细胞般清晰显现;当倾听取代单向讲述,那些未被察觉得温暖瞬间——晨光中提前开启的教室门、课间悄然续满的饮水机、作业本上默默修正的公示——便在共鸣中具象为可触摸的情感坐标。这种双向浸润的过程,让感恩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穿透认知盲区的光束,使每个参与者都成为照亮彼此生活褶皱的镜子,在反复折射中让善意循环成为可感知的生命温度。     
  

  本次“家长课堂”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更让同学们在思考中成长,给了与老师深入交流、相互学习的独特机会,很好地拉近了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了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更好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班级把这一活动做成系列化、常规化、课程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此更好地丰富课程资源。教育是家校共育的过程,父母需以身作则,用行动传递感恩,而非说教。她寄语同学们:感恩无需惊天动地,它藏在清晨的一句问候、课后的一杯热水中,愿大家用眼睛发现美好,用行动传递温暖,让感恩成为人生的底色。家校共育,携手同行,期待未来有更多家长走进课堂,用专业与爱心点亮孩子们的青春之路!
  二、家长介绍
  方文轩妈妈是一名自主创业者,深耕行业二十余载,从白手起家到如今拥有自己的团队,每一步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
  二十多年前,怀揣着对生活的热忱从零起步,在烈日下奔波拜访客户,独立开拓市场,从摸索客户心理到精准把握行业脉搏,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初入职场时,我也曾因经验不足碰壁——记不清多少次被客户拒绝,甚至因沟通失误错失订单,深夜归家时也曾迷茫彷徨。但正是这些挫折让我明白:成长从无捷径,唯有以诚待人、以勤补拙。
  如今,从单枪匹马到组建团队,始终秉持“以心交心”的准则:严把产品品质关,承诺客户的事必践诺的信念。不仅让我学会在竞争中保持韧性,更让我懂得感恩每一次信任、珍惜每一份支持。作为家长,我希望能通过自身经历告诉孩子: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未来的世界属于敢拼搏、懂坚持、怀感恩的追梦人。
  三、本次课程设置意图及课后思考
  通过课堂分享,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真实案例与互动体验,帮助同学们理解感恩不仅是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引导同学们理解感恩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需要践行的社会责任。唯有学会感知善意、回馈温暖,才能构建健康的人际纽带,成长为心怀担当、兼具同理心的社会个体。教育是家校共育的过程。父母需以身作则,用行动传递感恩,而非说教。愿家长课堂成为一座桥梁,让家庭与学校携手,为孩子种下“感恩”的种子。
  通过角色互换站在讲台,更深刻体悟到家校共育的双向价值。初中阶段既是学业转型关键期,也是人格塑造敏感期,教育需以“润物无声”替代“说教灌输”。面对青春期的自主意识觉醒,家长与教师需以平等姿态倾听,用身体力行传递价值观——如坚持对家人说“谢谢”,用陪伴替代物质补偿,在社区服务中诠释奉献。家长课堂应成为联结家校的情感纽带,让教育理念在互动中共鸣,在共情中深化。愿更多家长带着职业智慧与生命感悟走进校园,携手为孩子构筑精神成长的沃土。
  四、学生听后感
  (一)
  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
  当我真正的去聆听感恩的声音,发现生活中微不足道却满怀希望与温暖的某一刻,是母亲节给妈妈做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并附上一句“妈妈,您辛苦了”;是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真挚地一句“谢谢您,老师”;是鲜艳的红领巾在五星红旗下飘扬,慷慨激昂地一句“我爱你,中国”。
  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
  当我努力的去践行感恩的行动,“常怀感恩心,常为感恩行” ‌,在家里体谅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公共场合参与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等,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在新时代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学习党的光辉历史,了解党的光辉传统。
  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感恩,使我们人生更加伟大。愿我们以感恩为明灯,照亮人生之路,在珍惜与感悟中让生命绽放光芒。
  (二)
  今天的家长课堂上,家长讲述的主题是“如何学会感恩”,课堂上列举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台下同学们频频点头,这样的场景本应令人欣慰,却让我陷入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
  当代社会的感恩教育往往陷入一种机械化误区。小学教室墙上整齐张贴的“感恩父母”手抄报,节假日朋友圈刷屏的格式化祝福,母亲节被商家炒作的康乃馨与礼物……这些表象化的感恩仪式,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表演。我们熟练地完成各项感恩“规定动作”,却很少追问自己:在说“谢谢”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涌动着温暖的情感?在教师节送上贺卡时,是否只是为了避免成为“不懂事的孩子”?感恩变成了一种必须展示的美德,而非自然流露的情感。
  感恩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力,是对他人善意与付出的敏感察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指出:“纯粹的感恩本质上就是无法回报的。”当我们真正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时,那种情感冲击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体验,它不需要也不能被简化为等价的回报行为。一个孩子在病中感受到母亲彻夜不眠的照顾时,那种涌上心头的温暖就是感恩本身;一个学生在迷茫时得到老师点拨后眼中闪亮的光芒,比任何感谢词都更真实。这些细微而深刻的情感震颤,才是感恩教育的核心所在。
  重建健康的感恩文化,需要我们回归情感教育的本质。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分享自己获得帮助后的真实感受来示范感恩,而非要求孩子形式化地道谢;在学校里,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微小却真切的善意时刻,而非组织程式化的感恩活动;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抵制将感恩工具化的倾向,警惕那些以感恩之名的道德绑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自发表现出感恩行为,这种能力不需要被“植入”,只需要被呵护和引导。
  感恩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不是社交媒体的表演,更不是情感勒索的筹码。它是一种对生命互连本质的觉察,是对他人善意的心灵回应。当我们超越“应该感恩”的道德教条,回归“感受恩惠”的情感本能,或许才能重新发现感恩的真正意义——那不是一种债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感恩教育不是教会我们如何感恩,而是唤醒我们感受感恩的能力。
 
撰稿:方文轩
复审:黄婉昱
终审:吕德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